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一世竹缘 记竹编手艺传承人龙远军

一世竹缘 记竹编手艺传承人龙远军

发布时间:2010/3/31 11:30:00

  多彩的贵州,酝酿了多样的手工艺。在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有一个名叫“三穗”的小县城,县内风景怡人,有竹海万亩。早在明末清初时期,竹编工艺就已在县内兴起,这里产出的各类竹编制品,因美观耐看且经济实用而名声远扬,远销至美国、法国、泰国等地。三穗也因此被誉为“竹器之乡”。

  【竹编能手龙远军】

  老一辈的三穗人,几乎个个都是竹编能手。今年56岁的龙远军,是三穗县八弓镇上远近有名的竹编师傅,经他一双巧手编出的竹编制品,用作日常所用的,必定经久耐用,用作工艺摆设的,无不美观大方。近几年来,到镇上找龙师傅订购竹制品的游客络绎不绝,他手上竹编活儿,就开了弓的箭一样,总也停不下来。

  掰起指头算算,从12岁学艺至今,龙师傅已经和竹条打了40多年的交道了。生长竹器之乡,自小看的是万亩竹海,家中从凉席、躺椅、桌子到提篮、背篓、簸箕,也多是竹器制品,手上忙着的,也常常是竹功篾活。龙师傅笑言,自己这一辈子和竹子算是结下不解之缘了。

  手艺精湛的龙师傅,从制篾的基本功到编制的细致活,无不得心应手。由他制出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编的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带有些神奇色彩的是,龙师傅这一手好技艺,并非是拜名师所赐。除了一开始长辈曾稍作指点外,这40多年来所编的每一件竹器,都是他自己摸索的成果。“我眼睛特别好,别人编的东西,只要看看,我多半都能琢磨着编出来。”龙师傅把自己的无师自通归根于三穗人与生俱来的竹编天分。

  龙师傅有些自豪地说,靠手艺吃饭的人做的都是细致活,做得好是用不着出去揽活的,东家的没做完,西家就上门来订货了,只管埋头干活,踏实做事,体面拿钱,要是做出的成品得不到认可,恐怕就只能另寻生计了。

  【巧手一双展技艺】

  在记者的一再请求下,龙师傅拿出了一小捆薄薄的竹篾条和已有雏形的竹背篓,开始现场演练起来。只见手指翻飞,篾条交错,不多时,竹背篓的中部就编出一大块。“最难的是起头,中间编起来是比较快些。”见记者感叹竹编制品原来可以“速成”,龙师傅笑着解释道。

  看着容易,做起难。实际上,龙师傅手中看似轻松的竹编活儿,是很耗费力气和精力的。光是制篾,就要经砍、锯、切、剖、削、磨等步骤,编制时更是有起头、编花、上大篾、收口等工序。所以,尽管是操持竹编活计多年的老师傅,像背篓这样的大件竹器,一天也最多只能编成一个。

  最让人称奇的应该是编字和编花了。尤其是竹簸里的编字,字体方正,簸身浑圆,外圆内方,仿佛在传达三穗人世世代代的处世原则。竹簸里的编字,多是福、禄、寿、喜等。竹匠在编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用青篾在竹器中编入字样和花纹。

  “这青篾的颜色可是源于天然,水洗都洗不掉的。”怕记者误以为青篾是用普通颜料染制而成,龙师傅一再强调说。原来,当地人制青篾是还有秘方可循,只需将篾条用一种树叶煮熬一个小时,并浸泡24小时,颜色便经久不褪。但当记者询问这秘方中用的是什么树叶时,龙师傅便一脸神秘,笑而不答了。

  【创新踏上康庄道】

  近年来,随着三穗县旅游业的发展,竹编成为了当地主要的旅游品开发对象。与此同时,艺人们也在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升级自己的手艺。

  在龙师傅家的加工室里,不仅有箩筐、竹簸、竹篮、斗笠等传统竹器,更有竹制提包、竹制花瓶、竹画等现代气息浓厚的新型竹制品。龙师傅明白,一门老手艺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承袭传统的精华,更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随时注入新的元素。

  实际上,从2002年开始,龙师傅就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当时,有几位深圳的游客听闻龙师傅竹编手艺了得,便主动找上门来,拿出随身带来的5对大小不一的竹编花瓶,请龙师傅仿制。客人们只在三穗住了3天,龙师傅就如期将5对花瓶全部仿成。

  那以后,龙师傅每年都会收到数份来自深圳的订单。他也从中大受启发,开始尝试用篾条编制各类家用品,比如杯垫、带盖子的整理箱、女孩子用的首饰盒。

  凭借这一手技艺,龙师傅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竹编手艺。“三穗是‘竹编’之乡,与其外出务工,不如留下来好好研习传统手艺,一样可以致富奔小康。”龙师傅话语朴实,心愿恳切……




中国竹木网服务电话:13396817892投诉或投稿请将文章发送到724184788@qq.com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竹木网版权所有©2008-2018    ICP备案:浙ICP备09029975号-1  中国竹木网 木工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