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访竹雕手艺人汪书弘

访竹雕手艺人汪书弘

发布时间:2010/4/10 7:36:00

  在中国竹乡浙江安吉县这片土地上,流传着很多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有很多的手工艺已经慢慢在消失,也有很多的手工艺人已经渐渐改行。说不清是现代生活抛弃了传统手工艺,还是传统手工艺适应不了现代生活。

  那些艺人们沧桑的脸,粗糙的手,那些厚重悠长只留下支离破碎记忆的老作坊都去了哪?那些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民间艺人还在吗?他们是否还固执地传承着祖辈那里学来的手艺。

  用着手机,敲着电脑,吃着麦当劳,但是年轻的我们已经开始怀旧。值得庆幸的是,在日益浮躁的今天,总有那么一群人,坚守着传统手工艺,让它们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细小的平刀顺着竹根特有的纹路慢慢滑下,一兜,一转,一划,一刻,竹屑连贯而出。不消一会儿,一个小巧的弥勒佛就活脱脱地出现在面前。拿在手上细看,仿佛浑然天成。不少人都会对这刀工细致、雕刻谨慎、神情泰然的佛像由衷感叹。而这竹刻艺术的制作者汪书弘也一样是怡然自得的姿态,因为这竹、这刀,便是他工作的全部。

  源于兴趣,实践积淀成就

  汪书弘的名字对不少县内竹刻手艺人或是爱好者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这位在竹刻领域摸爬滚打了12年的人,对竹刻工艺制作、探索和传承都有深刻的见地。今年37岁的汪书弘自小就热衷于刻章、画画或是在竹子刻字,当时年幼的他却也没有想过自己今后就真的以此为生、以此为乐了。

  汪书弘介绍,自己24岁退伍,随后进入了县内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机缘巧合下,他遇到了一些拿刻刀的朋友,于是燃起他重拾刻刀的热情。那时他希望能师从一位竹刻名家,但是却被拒绝,一边苦于无人教授,一边是兴趣寡然的工作,于是便辞了职,自己一人闷在家里摸索。“哪有什么窍门,就是边刻边想,就是这么从实践里找经验和窍门,就累积成了现在的我。”

  不断创新,旨在推陈出新

  说起自己得意创举,汪书弘说仿古竹雕算是一种。26岁那年,自己接到一位客人的订单,希望汪书弘为他制作一些看上去十分古典、大气、典雅和厚重的竹雕对联,并且配上蓝色、绿色字体都能十分妥帖和美观。汪书弘问了许多师傅,发现市场上并没有这类竹雕,而流行的炭化竹雕虽然能保持竹子的稳定性,不容易变形、褪色,但是颜色单一,配不同字体颜色并不美观。于是汪书弘暗自考虑起来,能否自行制作一种其他的颜色,将原材料染色。“为了这种颜色,我在家用特制的颜料煮了十天的竹子,煮了倒掉,倒了再煮,最后终于成功了。”他介绍说,现在市场上,仿古竹雕是十分流行的,许多人得知消息后特意过来学习,他都一一传授了经验。“仿古在全国的市场上来说都是非常受认可的,而且在北京地区,他们就认可仿古竹雕,其他类型的竹雕不在他们的欣赏范围内。”

  在竹上“阳刻”也算得上是汪书弘另一种创举了。在他27岁之前,竹雕艺术只有“阴刻”,没有“阳刻”,即使现在,“阳刻”在竹雕工艺上也依然少见。“主要是因为太耗费时间了。”汪书弘介绍道,从选料到去皮到剖开到描绘,“阴刻”一对竹雕对联大约2天的时间,而“阳刻”则需要6天。不但在选料的大小、高度上更讲究,对竹子的质量也要求更高。当然,他对雕刻的工具也十分在意,“像这个竹雕,渔翁的部分是用平刀雕刻的,鱼的部分是圆刀、半圆刀,像蓑衣的话又要用其他工具了。”汪书弘以自己的作品为例向记者说道,一个普通竹工艺品的雕刻大约需要30多把刻刀,如果想要精细一点,则需要60多把。

  感慨现状,寻有心传承者

  对于竹雕的现状,汪书弘也是感慨颇多。“安吉有全国最大的竹根雕市场,但是却没有相应数量的手艺人来从事这一行。”于是上门求学的人他就会一一相授,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带了10多个徒弟,最近还把一些徒弟送到了东阳专门学习竹刻留青和竹艺小摆设的雕刻手法。另外,他还特意联系了县残联,希望能让一些有意愿学习竹刻艺术的残疾人朋友跟随他学习,不但可以学一门手艺,也能增加收入。他说,自己希望能将这富有安吉特色的艺术传承下去,不然只怕等他们这批手艺人老了,竹刻艺术只怕是没有传承人了。




中国竹木网服务电话:13396817892投诉或投稿请将文章发送到724184788@qq.com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竹木网版权所有©2008-2018    ICP备案:浙ICP备09029975号-1  中国竹木网 木工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