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毛竹竹腔施肥技术措施

毛竹竹腔施肥技术措施

发布时间:2010/6/2 22:26:00

  建国以来,我国对毛竹林施肥进行了广泛探索,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已相继开展了经验施肥、经济施肥技术研究,但由于受生产要素限制,施肥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70年代笋用林及其丰产技术发展迅速,促进了开发肥种、改革施肥技术的研究步伐,竹林施肥进入到水肥集约管理、田间试验计量施肥阶段,竹林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仍带有经騐施肥的烙印。80年代以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竹业的长足进步,肥种的单一性和经验施肥的局限性,已不能适应竹林资源培育的要求,营养诊断、平衡施肥、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由此应运而生,并建立了毛竹林理论肥效方程和数学施肥模型。

  竹林施肥肥种,20世纪80年代前基本以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为主,80年代后开始施用化学肥料,并对化肥的种类、数量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且由单一性化肥开辟出了复合型化肥、有机无机配方化肥、稀土微量元素化肥等肥种。竹林施肥方式也由土壤施肥发展到利用竹壁可吸收性特点的伐蔸桩腔施肥。施肥技术的不断创新、肥种多元化和施肥方式的改进对竹林资源的持续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林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改变,林业用肥量日益增加,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均难满足大面积林地施肥的需求,且原有的竹林施肥模式会破坏竹林的生物多样性和造成水土流失,适应不了生态竹业的发展形势。广泛应用生物技术、生物产品将是竹林资源培育方式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已相继研制开发出了一些生物肥种,采用竹腔注射施肥,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应用生物有机肥种和竹腔注射施肥技术已成为毛竹林资源培育的新型技术。

  一、毛竹增产剂(BNP)的功能

  毛竹鞭芽分化和萌笋、出笋数量、笋体大小以及出笋成竹率的高低主要与竹株营养含量及内源激素有密切关联。毛竹林生长快,生物生长量高,对土壤养分需求大,消耗生物激素多。毛竹粗生长在竹笋出土前即已基本定型,高生长从出笋到成竹一般只需50-60天时间。竹材经3-6年加固生长即能采伐利用。毛竹丰产林其竹笋和新竹年生长量能达45-60T/hm2,林分年生物量则可达80-90T/hm2,其中平均每生产1T生物量需消耗N元素3.26Kg、P元素0.76Kg、K元素4.76Kg与大量的Si、Ca、Mg、Zn等微量元素和生物激素。

  毛竹增产剂是一种主要以植物生长素、细胞激动素、生物营养剂、NPK营养液、微量元素、增肥添加剂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高效浓缩剂,集毛竹生长所必需的“三要素”养分和多种生物激素、微量元素于一体,施用后可有效提高毛竹植株内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酶的活性和新竹居间分生组织的活性,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促进鞭根生长和笋芽分化,增加孕笋量、出笋量和新竹成竹量,从而显著提高竹林产量,并能提高竹材材性和竹林抗逆性。

  二、竹腔施肥技术原理

  毛竹竹秆、竹鞭中发达的微管素具有很强的输送功能,其竹壁与节隔组织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和渗透性,其竹腔具有高度的封闭性。将增产剂注射到竹腔内,经与竹壁、节隔组织接触吸附,通过渗透作用和微管素的快速输导,可将养分迅速运送从下到鞭根从上到枝叶的各个器官。且营养液在竹腔内不挥发,不流失,不易固定,与竹壁、节隔组织细胞接触面大,施放的养分可完全被吸收利用。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竹腔施肥,完全可满足毛竹丰产林分对“三要素”养分、生物激素、微量元素的需求,达到快速促进鞭根生长、萌芽发笋和有效增强叶绿素含量与提高净光合率。

  三、竹腔施肥技术关键及BNP毛竹增产剂用量

  毛竹微管素的输导功能和竹壁、节隔的渗透性会随竹龄的增加而减弱,研究表明,对新竹进行竹腔施肥,养分在24小时内就可输送到枝叶和鞭根,而5年生竹株要在8天后才能达到。因此,进行竹腔施肥宜选择新竹施肥效果较好,且新竹组织幼嫩,注射容易,伤口易闭合,而2年生以上老竹,因组织老化,注射较费时费力,需要特制的施肥器械。

  新竹竹腔施肥方法极其简便,在竹秆秆高停止生长进入展枝展叶阶段(4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用钻锥在竹秆适宜部位引洞后迅速将增产剂注施即可,BNP毛竹增产剂用量平均仅需5ml左右,如按每亩80株新竹量计,每亩用量仅400ml左右。

  配制与使用方法:配制比例为1份BNP毛竹增产剂配4份清水。一般取BNP毛竹增产剂商品量1瓶(100毫升),倒入500毫升规格的矿泉水瓶中加满洁净的水到500毫升即可配制成稀释的竹腔施肥使用的溶液。




中国竹木网服务电话:13396817892投诉或投稿请将文章发送到724184788@qq.com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竹木网版权所有©2008-2018    ICP备案:浙ICP备09029975号-1  中国竹木网 木工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