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
拉丁名:QiongzhueatumidinodaHsuehetYi
中文名:筇竹
拉丁科名:Granineae
中文科名:禾本科
保护级别:3
分布:四川、云南
现状:稀有种
筇竹为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种。其秆节膨大,工艺价值很高。近年四川大量砍伐制做手杖,畅销各地。云南则以笋用为主,每逢笋期大量采笋,并砍伐上层林木用以烘烤,破坏极大,已面临毁灭的危险。
海拔下限(米)1600
海拔上限(米)2600
形态特征灌木状竹类,地下茎复轴型;秆高2-5米,径粗1一3厘米;节间长15-25厘米,秆壁甚厚,秆节膨大,略向一侧偏斜;秆舞早落,厚纸质,长约为节间之半,背面纵脉纹间具棕色疣状刺毛,两侧上部边缘密生淡棕色纤毛,鞘口两侧具长2-3毫米棕色繸毛;箨片不发育,钻形,脱落性;每节分枝3,有时因次生枝发生而可为多枚;小枝纤细,具叶2一4。叶狭披针形,长5一14厘米,宽6一12毫米,侧脉2~4对,横脉清晰。花序轴各节具一大型苞片,并着生1至数枚短分枝,其顶端具一小穗,下部为一组小苞片所包被;小穗含3一8花,长3-4.5厘米;雄蕊3;花柱1,柱头2,羽毛状。坚果厚皮质,长约1ocl2毫米,顶端具宿存花柱。
特性筇竹喜冬冷、夏暖和空气湿度较大的气候条件。分布区年平均温10C左右,极端最高温29℃,极端最低温一10℃,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干湿季不明显,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为山地黄壤,pH值4.5—5.5。多见于常绿阔叶林下,常构成灌木层的主要成分,局部地区亦可出现大片的筇竹丛,每亩秆数常多达800--1700根,笋期4月。
保护价值筇竹是我国珍贵的特有竹种,其秆节膨大,形态奇特,工艺和观赏价值很高。早在晋代戴凯之《竹谱》中就有记载,远在汉朝就已制成手杖远销西域。笋味鲜美,可供鲜食或制成笋干外销。是我国最早的外销经济竹种。
保护措施在云南筇竹分布较集中的永善县三江口,已筹划建立自然保护点。其它产地应对筇竹赖以生存的上层林木加以保护,打笋应有限制,竹杖生产也应在不破坏资源和永续利用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
栽培要点造林地须择夏无酷暑,空气湿度较大的山区。秋季采用分生竹丛或埋鞭繁殖。如在庭园栽培,应有蔽荫和喷灌设备,以保证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