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刚竹毒蛾

刚竹毒蛾

发布时间:2010/7/1 21:10:00

  学名:PantanaphyllostachysaeChao

  分类地位: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

  分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

  危害:毛竹、慈竹、白夹竹、寿竹等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3mm,翅展约36mm。体灰白色,复眼黑色,下唇区黄色或黄白色,触角栉齿状,灰黑色。胫板和刚毛簇淡黄色。前翅淡黄色,前缘基半部边缘黑褐色,横脉纹为一黄褐色斑,翅后缘接近中央有一橙红色斑,缘毛浅黄色。后翅淡白色,半透明。雄蛾与雌蛾相似,但体色较深,翅展约32mm。触角羽毛状。前翅浅黄色,前缘基部边缘黄褐色,内缘近中央有一橙黄色斑,后翅淡黄色,后缘色较深,前后翅反面淡黄色。足浅黄色,后足胫节有1对距。卵:鼓形,边缘略隆,中间略凹。白色,具光泽。直径约1mm,高约0.9mm。

刚竹毒蛾幼虫

  幼虫:初孵幼虫长2~3mm,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20~22mm,淡黄色。具长短不一的毛,呈丛状或刷状。前胸背面两侧各有1束向前伸得灰黑色丛状长毛,1~4节腹部背面中央有4簇桔黄色刷状毛,第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簇橘黄色刷状毛,腹部末节背面有1束向后伸得灰黑色丛状长毛。

刚竹毒蛾虫茧

  茧:长椭圆形,长15mm,丝质薄,灰白色,附有毒毛。

  生物学特征刚竹毒蛾一年发生3代,以卵或1~2龄幼虫在叶背过冬。幼虫7龄,偶见6龄,少数8龄。1~3龄幼虫食叶量极少,仅占总食叶量的3.21%。最后二龄的食叶量占总食叶量的80%。1~3龄幼虫有吐丝下垂随风飘荡的习性,可借此转移到其它竹株取食,4~7龄幼虫善爬动,有假死现象,遇惊动既卷曲虫,弹跳坠地,稍缓又沿竹杆爬上竹冠。成、幼虫都具有趋关性。

  各代幼虫平均历期,第一代35.4d;第二代34.7d;越冬代以卵越冬的幼虫平均历期78.2d;以幼虫越冬的幼虫平均历期144.5d。各虫期世代交替。幼虫脱皮前有1~2d不食不动。老熟幼虫近结茧前,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吐丝结茧,经27~95h,平均42.6h的预蛹期后化蛹。刚竹毒蛾绝多数结茧于竹叶背面,少数在竹叶和竹杆上。

  首先发生于阴坡,下坡及山洼处,大爆发后蔓延扩展到阳坡和山脊。在海拔200~800m地区的毛竹林均可发生刚竹毒蛾危害。虫口大幅度的增加而发生竹林危害,是由于气候适宜,连续二代虫口积累来的结果。

  天敌

  捕食天敌有蚂蚁、益蝽、明盗猎蝽、黑哎猎蝽、大刀螳螂、广腹螳螂及林间鸟类;卵期寄生天敌有黑卵蜂,平腹小蜂;幼虫期及蛹期天敌有绒茧蜂,脊茧蜂,黑点瘤姬蜂,另有二种寄绳(学名待定)以及白僵菌和核多角体病毒。

  防治方法

  1、利用竹林耐害力强,林间天敌种类丰富,自然寄生率高的特点,大力保护自然界天敌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把虫口密度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用药前应进行天敌调查,若寄生率在30%以上,应避免使用农药,可采取局部施药方式,在发生源地施药。

  2、使用白僵菌粉炮,每亩2~3个,虫口可下降60%~70%。且有反感染。虫口量太大时可多施放一次。

  3、在成虫羽化期利用成虫趋光性,点灯诱杀。

  4、利用1605烟剂、666烟剂或敌马烟剂。每亩2包熏杀,防治效果达80%左右

  5、大面积发生时,可利用80%敌敌畏,或20%杀灭菊酯100倍液,或2.5菊酯500倍液超低容量喷雾。

  6、虫害发生时,可用竹腔注射法防治,也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具体作法是:用80%敌敌畏、50%甲胺磷,10倍液混合注入竹杆基部2~4节的中上部每株2.5~3毫升。这种方法既能杀死害虫,又能对害虫的天敌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7、营林措施:林地的抚育尤为重要,每年的冬春锄草,翻土一次以破坏害虫的越冬卵和蛹,可达到消灭竹林害虫的目的。此种方法对控制竹蝗灾害的发生有特效。8、化学农药容易杀死天敌,又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有极大的危害,故不提倡使用。




中国竹木网服务电话:13396817892投诉或投稿请将文章发送到724184788@qq.com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竹木网版权所有©2008-2018    ICP备案:浙ICP备09029975号-1  中国竹木网 木工机械